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一(附缘起 幷凡例) 蕅益沙门智旭述 夫万法唯识。虽驱乌亦能言之。逮深究其旨归。则耆宿尚...
暂无简介
第六篇 明唯识位.唯识五位修行 (颂文第二十六颂至三十颂) 第一章 总明五位 论文一:如是所成唯识相性,谁...
第五篇 广释所变 释违理难 释违教难 唯识实性 (颂文第十七颂至第二十五颂) 第一章 正辩唯识 论文一:已...
第四篇 了境能变识诠解 (本篇颂文,由第八颂至第十六颂,如第一章科分。) 第一章 能变差别门 论文一:如是已...
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 (本篇颂文,由第五颂至第七颂。) 第一章 举体出名门 论文一:如是已说初能变相,第二...
第二篇 异熟能变识诠释 (本篇颂文: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,不可知执受,处了常与触,作意受想思,相应唯舍受,是...
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序 成唯识论,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。 我国的唯识宗,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。佛典上说...
暂无简介
二十五划 【观行】观心之行法。即观心修行,或指观法之行相。唯识宗之观行有二种,称二观行。一、寻伺,指推寻伺察。...
二十四划 【灵润新旧二译不同论】灵润、唐代僧,贞观年间,曾奉敕入弘福寺任译席证义,他于菩提流支及真谛所译的经典...
二十三划 【显色】指显然可见之色。为‘形色’的对称。于一切色法中,其相状显著,可使眼见而识别者,称为...
二十二划 【欢喜行】菩萨修唯识行,此为十行位的第一位。此位菩萨,修行布施,怜悯众生,令见者欢喜,称欢喜行。见成...
二十一划 【护月】梵名 Candra-gupta。 又称月藏。为中印度那烂陀寺之沙门,与护法论师同代。生平事迹不详,尝造《...
二十划 【摄大乘论】印度瑜伽行学派重要的著作,无著论师造,又称摄论,为摄论宗的根本要典,为‘十支论’...
十九划 【识】唯识学立论,以为一切法相(世间一切现象)唯识所变,此在唯识理论上称为‘识’。欲了解识变...
十八划 【离言中道】为‘言诠中道’的对称。唯识宗立二重中道,其中,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者,称为言诠中道...
十七划 【声境】又名声处,为五尘之一,是耳根所对之境,耳识所缘的对象。《百法纂释》曰:‘声尘者,四大种所造...
十六划 【赖耶三相】作为宇宙万法本源的第八阿赖耶识,具有三种面相。即是自相、果相、因相。唯识三十颂曰:‘初...
十五划 【慧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。慧即智慧,是明白拣择,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...
十四划 【种子】种子为法相宗所立,是唯识学上极重要之基本理论。种子者,指在阿赖耶识中生起一切有漏无漏诸法的功能...
十三划 【业】业的梵语 Karman,音译羯磨,义译造作,其实就是行为。有情的行为有三方面,即是身、语、意三行,行为...
十二划 【无分别心】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。有二种,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,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。无漏之无分别心,又云...
十一划 【唯心】宇宙所有存在,皆由心所变现,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。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,为唯一的真实。《华严一乘十...
十划 【能引支】在十二有支中,能引支是无明和行二支,由于无明于诸谛理的迷闇无知,而由行的造作诸业,熏习第八阿赖...
九划 【相分】心法四分之一,即自心体上变现出为见分所缘的境相。此在唯识学上、摄尽一切所谓客观的现象。心识是能缘...
八划 【法】法之一字,梵语 dharma ,音译达磨。在佛典中用例极多,语意颇不一致。大致说来,早期佛教多以法为轨范...
七划 【我】梵语 Atman,音译阿特曼,原意为‘呼吸’,引申为生命、自我、本质、自性。泛指独立永远的主体...
六划 【有心位】指心识在生起作用的状态下,称‘有心位’,为‘无心位’的对称。据《瑜伽师地论...
五划 【四十一位】大乘菩萨修行,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以至等觉菩萨,妙觉菩萨。《大智...
四划 【五八识】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识,与第八阿赖耶识。前五识与第八识皆属现量,无我法二执,于证达佛果时,...
三划 【三十唯识论】参阅:《唯识三十颂》。 【三分别】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。一者自性分别,以寻或伺心所...
二划 【二十二根】此是促进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种法。即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男根、女根,命根,苦、乐、喜...
一划 【一小劫】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,《大毗婆沙论》载,人寿自十岁起,每过百年增一岁,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;又...
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自序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,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。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,一向称为难治之学...
成唯识论卷第一 外人难说:如果只有识的话,为什么世间的一般凡夫及诸外道和出世间的诸圣教都说有我、有法呢? 论...
成唯识论讲记 题前概说 佛教唯识学,是门极有条理,极有系统,极有组织的学说,亦是一门极有高度,极有深度,极有...
在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中,有安、难、陈、护一二三四分说的记载。 (注 1) 也就是安慧认为相见二分为体无的遍计所执,唯...
华人佛教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@2020
技术问题联络电邮:cnbuddhist@hotmail.com